Powered by RND
PodcastsEducation人民日报《人民时评》每日读报 申论写作学习

人民日报《人民时评》每日读报 申论写作学习

安屿同学
人民日报《人民时评》每日读报 申论写作学习
Latest episode

Available Episodes

5 of 97
  • 25年07月30日【人民时评】为何要重读抗战家书
    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07月30日【人民时评】为何要重读抗战家书作者:李铁林  “儿不愿作个时代的落伍者,不愿落人后”“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”……  前段时间,笔者参观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,被一封抗日战争时期的家书所吸引。写信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女学员韩雅兰,她放弃优渥生活,奔赴延安投身抗战,希望得到父母理解。字里行间,满是青年人的救亡热血。  纸短情长,字重千钧。14年抗战,一寸山河一寸血。约一半国土被侵略者践踏,930余座城市被侵占,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,令人痛心的数字,映照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。 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重读抗战家书,就仿佛走进历史,见证劫难之际无数鲜活个体的人生境遇、使命抉择,让人无法不为那些衷肠倾诉而动容,无法不被伟大抗战精神所感染。  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党员、干部,“要经常重温党章,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,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”。聆听革命历史回响,倾听抗战先烈心声,更能懂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,更能感悟初心使命的分量,更能激发砥砺前行的力量。  抗战家书里,有大无畏的英雄气魄。“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!”怎能忘,受尽酷刑摧残的赵一曼,提笔写下对儿子的最后诀别,字句间皆是慷慨赴义的英勇。“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,海不清,石不烂”,怎能忘,枣宜会战,大敌当前,张自忠将军以“报国必死”的信念发出铮铮誓言。生命只有一次,他们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宝贵,而是更加懂得,国难当前,义不容辞,哪怕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。正是凭借这般勇往直前以赴之、断头流血以从之,民族脊梁屹然挺立,破碎山河得以重整。  抗战家书里,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。“以进步来安慰自己,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”,壮烈牺牲前几日,左权将军以信表达对妻子的深切思念,同时还不忘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彼此勉励。“家是我所恋的,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,但破碎的祖国,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”,尽管父母亲情难以割舍,但想到战火中的祖国,华侨白雪娇还是毅然投笔从戎。正是这般家国同心,让一个民族迸发出超乎寻常的凝聚力。  抗战家书里,有鼓舞人心的必胜信念。“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个空中霸王”“你有把握,我有信心”,听闻飞行员丈夫刘粹刚的战绩,妻子许希麟的欣喜与自豪跃然纸上。“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,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,明年就要反攻日本,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”,“小兵张嘎”创作者、八路军战士徐光耀,无论形势如何,始终葆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纵有万难,志不可夺。必胜的信念照耀在前方,中华民族就打不垮、压不倒。  战火硝烟消散,中华民族巍然屹立,伟大祖国日益富强,但深植于抗战家书中的拳拳家国情怀,却从未褪色。“两弹一星”工程中科学家隐姓埋名,石油大会战中工人豪气干云,脱贫攻坚中基层干部扎根乡土……这份情怀始终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,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,托举起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。  1945年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,人们欢呼着冲出家门,奔走相告,共同庆祝百折不挠、血战到底赢得的胜利。铭记历史,更应奋勇前行。未来不可避免还会遇到疾风骤雨、艰难险阻,但怀着流淌在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,汇涓滴之力为江河澎湃,前行的征途上,我们不畏风雨。
    --------  
    4:17
  • 25年07月29日【人民时评】“研发在中国”见证“中国磁吸力”
    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07月29日【人民时评】“研发在中国”见证“中国磁吸力”作者:喻思南  观察外资在华兴业发展,“研发”是一个重要维度。  前不久,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《跨国公司在中国》报告显示,2013年后的10年间,在华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长超86%,有效发明专利数增长336%。外资在华研发投入意愿上升、规模扩大、成果增加,助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。 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外资研发中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拓了国际视野、积聚了国际资源。外资企业吸引、聚集大量国内外高端人才,带来先进技术、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,能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。同时,外资企业具有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的独特优势,是国内研发机构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接口。近年来,我国在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领域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联系日益紧密,这离不开与外资企业的互联互通、互学互鉴。  外资企业争相在中国深化科研布局,源于我国统一大市场的“磁吸力”。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,消费市场容量大、层次多,消费潜力不断释放。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,以及方兴未艾的科技创新热潮,为外资企业共享发展机遇提供了广阔舞台。外资企业进一步深度融入中国经济体系,正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见证者、参与者和受益者。  外资企业投资的新动向,也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有力注脚。外资企业将高技术产业作为发力点,持续加大科研投入,向“新”而行、向“高”攀登。比如,大众汽车集团在安徽合肥建立全新研发中心,把先进技术引入产品开发的早期流程,使车型等更为快速地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。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,外资企业以实际行动投下对中国经济前景的“信任票”。  今天的中国经济,正在全球注视下进行一场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、从“体量优势”到“质量优势”的全面系统升级。中国发展的稳定性、确定性,为外资企业抵御全球经济波动提供了难得的“避风港”。今年上半年,电子商务服务业、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、化学药品制造业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7.1%、36.2%、53%和17.7%。尽管面对经济全球化逆风加剧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影响,中国依然持续吸引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流入。这是中国向世界分享发展红利的生动印证,充分说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稳步提升。 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,是中国经济这片“大海”带给外界的重要启示。德国巴斯夫1994年起在上海浦东投资生产,如今浦东基地不再是单一生产基地,而是集研发、生产、市场与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基地;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与湖南钢铁集团签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,在湖南建设汽车用钢全球研发中心……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已由“市场导向型”“成本导向型”延伸至“创新驱动型”,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增强了竞争力。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,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,中国必将长期成为外资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。 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,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,也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坚定选择。期待外资企业通过持续深耕中国市场,更加紧密融入中国产业链,分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红利,实现在中国、惠全球的共赢发展。
    --------  
    4:23
  • 25年07月28日【人民时评】半年报里看信心② 从快递加速跑感受经济强体魄
    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07月28日【人民时评】从快递加速跑感受经济强体魄——半年报里看信心②作者:韩鑫  新产业加快发展、新业态持续涌现、新投资增势强劲,让新动能持续聚集、新优势加速构筑,创新中国活力奔涌、后劲十足  破千亿件!近日,国家邮政局发布数据显示,截至7月9日,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,比2024年达到千亿件提前35天。至此,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5年突破千亿件。  小小快递,连接千城百业、联通线上线下,是经济运行的“毛细血管”。回溯历史,自2021年迈上千亿件台阶以来,我国快递业务在高基数之上保持高增长,破千亿件所用时间不断缩短,实现从“年均百亿件”到“月均百亿件”的跨越。触摸中国快递的强劲脉搏,可以清晰感受中国经济的强健体魄。  看脉形,充盈有力。包裹件里的“日新月异”,映照出更具活力的内需市场。  今年第1000亿件快递,来自一件以旧换新的家用空调。汽车换“能”、家电换“智”、家装换“新”……截至上半年,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,带动销售额超2.9万亿元。这不仅放大了快递的规模经济效应,更释放出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。  充分满足消费品以旧换新、直播带货、假日经济等的寄递需求,快递业支撑市场流通持续改善,助力线上消费需求不断释放。上半年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1191亿元,同比增长6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.9%;今年春节、“五一”等假期,快递业务量均同比增长超20%……由一件件包裹累积起来的扎实数据表明,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,在一系列扩内需、促消费政策带动下,中国消费市场顶住压力、趋于活跃、态势向好。  察脉象,节律均匀。寄递半径拓展延伸,折射出更加协调均衡的区域发展。  在新疆莎车县,快递服务点堆满来自天南海北的快递;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,牧民轻点手机便能在牧区收到马具;在西藏林芝市,两元包邮花种送到雪山脚下……今年以来,西部地区加速跻身“包邮区”行列,上半年,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1.4个百分点。小包裹书写崭新“西邮记”,标注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实足迹。  不只是快递,今天的中国大市场,平均每天有超万列铁路旅客列车在神州大地穿梭、近340亿元实物商品在网上交易买卖、2.4万户新设企业萌发滋长……打破区域、行业、市场重重壁垒,促进城乡连通、区域互通、要素流通,国内大循环更为畅通高效,推动增长的主动力更加强劲。一个加快建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,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。  观脉势,循环流畅。快递服务向新向优,彰显更可持续的创新动能。  “离枝易腐”的荔枝,借助“飞机+冷链”新模式,跨越千里长途、走进千家万户;“无人车+无人机”新技术加速落地,助力行业由“末端服务供给”转向“社区生活保障”……一项项凝结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努力的技术创新,不仅推动邮政快递业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,也成为提高流通效率、降低物流成本的有力支撑。  放眼各行各业,今年以来,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成长,持续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。上半年,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.3%,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8.6%,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5%……新产业加快发展、新业态持续涌现、新投资增势强劲,让新动能持续聚集、新优势加速构筑,创新中国活力奔涌、后劲十足。  小包裹一头连着经济大动脉,一头系着民生微循环。由此观之,中国快递加速奔跑的身姿里,既展现着蓬勃向上的经济活力,也彰显着美好生活的不断实现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随着物流网络更加健全、市场需求持续释放、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,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稳健。
    --------  
    4:53
  • 25年07月25日【人民时评】从发展痛点中找治理突破点
    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07月25日【人民时评】从发展痛点中找治理突破点作者:韩鑫  发展的痛点,既是治理创新的突破点,也是行业增长的突破点。抓住一个痛点,很可能助力行业完成一次“进化”  最近,两则有关新业态的新闻引发关注—— 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,明确在外卖配送、网约车服务等场景中,以700号段作为“中间号”,代替用户、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的真实手机号码。  上海推出外卖骑手“交通安全码”,以“绿、黄、红”三色作为安全等级标识,新入职骑手必须获得“绿码”才能从业。  前者指向隐私安全,后者瞄准交通安全,两项举措既进一步织密新业态健康发展的“防护网”,也从一个侧面折射治理创新和规范发展的门道。  新业态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痛点,恰恰是治理创新的起点。  近年来,快递物流加速奔跑的同时,也带来信息安全隐患。相关部门创新监管手段,推行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技术,隐私面单成为守护信息安全的“新标配”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快递物流企业多使用手机号码作为“中间号”,用户接到电话后,无法判断其是否为营销电话或诈骗电话。此次规划700专用号段用于快递、外卖等服务场景通信,正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。  经济社会的发展课题,也是治理的创新命题。善于从发展痛点中找到治理创新的突破点,正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。  发展的痛点,既是治理创新的突破点,也是行业增长的突破点。抓住一个痛点,很可能助力行业完成一次“进化”。  应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难题,北京构建“总量动态调控+网格化智慧化调度”治理框架,既提升治理效能,也使共享单车在通勤接驳等场景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;“交通安全码”的推出,不仅有助于减少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行为,还能督促企业优化配送时限算法,促进行业良性发展。客观审视新业态带来的问题,精准解决发展中的痛点,让治理跟上创新速度,新业态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新动能。  破解“成长的烦恼”并不容易,需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,让技术改进与治理改善相得益彰。互联网时代,新业态大多是跨界融合的产物,呈现集成多种技术、辐射多个行业、涉及多方主体的特征。聚焦号码保护,一些互联网企业前期已作出诸多有益尝试,但仍缺乏统一技术标准,业务流程实现方式也不尽相同。坚持试点先行、稳步推进,就是要在反复实践中找准问题“靶心”,从而更好实现精准治理,推动新业态迈向高质量发展。  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竞相涌现,既是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一扇窗口,也对推动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在即时配送、网约车等领域,监管无先例可循,更需要持续探索、不断优化。“有形之手”精准出手,优服务、树标准、强监管,日新月异的新业态才能持续欣欣向荣。在游泳中学会游泳,在解决问题中推动发展,相信我们一定能实现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的双赢。
    --------  
    3:40
  • 25年07月23日【人民时评】半年报里看信心① 新能源汽车里的经济活力
    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07月23日【人民时评】新能源汽车里的经济活力——半年报里看信心①作者:朱志宇  近日,今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,一系列数据折射出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。即日起,本版推出系列评论文章,从可感可及的行业数据出发,以深入挖掘“点”上的纵深来展现中国经济“面”上的态势,与广大读者一起观大势、稳预期、强信心。  ——编者  中国持续挖掘消费潜力,深入扩大对外开放,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支撑,也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机遇  集群效应不仅使产业链更具韧性,抗风险能力突出,更对全球资源要素产生虹吸效应,这是中国特色,也是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系统性优势  产销首次双超1500万辆,同比均实现10%以上较高增长!  近日,汽车产业在“半年考”中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1.4%和40.3%,出口同比激增75.2%,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坚强韧性与蓬勃活力。  活力来自对需求的不断挖掘与满足。  乘着以旧换新等政策的东风,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持续攀升。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达新车总销量的44.3%,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7.86%。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增长,不仅彰显内需大潜力,更折射出消费新趋势。  节能家电、智能家电消费均保持较快增长,绿色消费渐成新风尚;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.2%,服务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比提升,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增势显著。“中国游”“中国购”持续升温,上半年外国人入出境数量同比上升30.2%,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上升53.9%,免签“朋友圈”扩大也拉动了消费市场。  数据有力证明,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,中国持续挖掘消费潜力,深入扩大对外开放,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支撑,也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机遇。  活力来自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与突破。  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,是发展的核心动力。近年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在电池技术、智能驾驶、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重要成果竞相涌现。上半年,比亚迪实现“1秒2公里”的全球量产最高峰值充电速度;宁德时代推动动力电池技术进入“多核时代”;华为发布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……种种技术突破,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,也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  事实上,不只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面对挑战与不确定性,中国企业用创新作出回应、展现定力。从DeepSeek大模型到人形机器人,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已活跃在百姓身边。当前,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.7%,已经超过欧盟平均水平,这意味着创新的潜力还将厚积薄发,既赋予中国企业克服当下困难的信心,也增强中国经济赢得未来的能力。  活力来自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与升级。  安全强大的产业体系,是发展的支撑纽带。当前中国已形成涵盖原材料供应、电池生产、整车制造、充换电设施建设等在内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。以重庆赛力斯超级工厂为例,每分钟下线两台新车的效率,正是产业链高度协同与高效运转的结果。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覆盖41个工业大类、207个工业中类、666个工业小类。集群效应不仅使产业链更具韧性,抗风险能力突出,更对全球资源要素产生虹吸效应,这是中国特色,也是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系统性优势。  新能源产业的破茧成蝶,既代表着需求侧的不断挖潜、消费升级,也映照着供给侧的创新迭代、产业生态。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,即不断在战胜困难挑战中发展壮大,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    --------  
    4:47

More Education podcasts

About 人民日报《人民时评》每日读报 申论写作学习

不定期更新,尽量全面。感谢收听。本音频专辑电脑制作,在外语、多音字、专业术语等方面可能有不准确的情况,敬请留言私信告知,十分感谢。
Podcast website

Listen to 人民日报《人民时评》每日读报 申论写作学习, Impact with Eddie Wilson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.net app

Get the free radio.net app

  •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
  • Stream via Wi-Fi or Bluetooth
  • Supports Carplay & Android Auto
  • Many other app features

人民日报《人民时评》每日读报 申论写作学习: Podcasts in Family

Social
v7.22.0 | © 2007-2025 radio.de GmbH
Generated: 7/30/2025 - 2:35:23 PM